腸道是人體健康的關鍵
人體每天有以千計的不同生化代謝在運作,生化代謝的作用是1)將食物或養份轉化成身體可吸收或應用的不同生化物(蛋白質,脂質,核酸或碳水化合物組成成份等) 2)將食物轉化為能量供應身體需要,3)將毒物/代謝物轉化以便排出體外。
腸道吸收,生成營養及抗疫
小腸進行消化及大部份的營養吸收,大腸主要回收水份和離子及臨時儲存糞便,大腸同時是維持超過500種微生物的場所,人體超過九成的益生菌群都存活於大腸,她們是人體免疫系統重要的部份,對抗外來細菌侵襲。
腸道蠕動不單靠纖維
健康腸道需要有健康蠕動及富含纖維食糧以供應腸道益生菌所需,就是益生元。最理想的排便習慣是每餐一次,即如每天三餐就最理想有三次排便,最低限度是每天一次。如果你的排便不是每天一次,就很有機會在腸道囤積廢物,這些囤積的代謝物或毒物有可能會在腸道發酵,破壞腸道健康。一旦腸道受阻或受到破壞,輕則便秘,消化不良,較嚴重的會導致腸道敏感,息肉,荷爾蒙代謝失衡而引發的各種健康問題。
要讓身體廢物毒物及時排出體外首要任務是要保持腸道蠕動,腸道蠕動需要足夠的膳食纖維與人體的活動力量(或中醫理論的『氣』),缺一都會有所不足。如果『氣』有所不足,這類人每天第一次排便通常會在早餐之後,或每天便意都是在用餐後。如果纖維或水份不足的人,排便一般會較硬。另有手術後做成腸道器官的粘連以致腸道蠕動較緩慢,也有研究是腸道生態菌群改變腸道的蠕動。

要排毒先要腸道恆常暢通
在提升排毒效率之前必須使廢物排出體外的通道維持順暢,否則囤積體內的代謝物有可能被從用或發酵,引發更多的問題。廢物排出體外大多是通過尿液或糞便 – 水溶性的代謝物會主要經由尿排出,而非水溶性的代謝物會經由糞便排出。所以要徹底的排毒必須先讓渠道通暢,讓腸道蠕動習慣重新建立,減少腸壁的粘膜粘附。
腸道清理三大方向
要清理腸道,一般可分為三種方式:
- 借助外力:這類方法包括洗腸 (colonic irrigation hydrotherapy)和灌腸 (enema)。在嚴重便秘的情況下可幫助,但要注意不要讓水份過度流失。
- 瀉下:瀉下主要通過不同程度刺激性的潤腸物質,如草本中的番瀉葉 (Senna),藥鼠李 (Cascara Segrada),蘆薈 (Aloe Vera),大黃 (Rhubarb) 等。一般帶刺激性的方法只適合短期使用,因容易做成依賴性。
- 提升腸道蠕動:進食含豐富纖維的食物,纖維體積會在腸道變大,從而擴大腸壁激活蠕動,洋車前子 (psyllium husk) 是常用含豐富纖維的草本。另印度草本中的三果實不但能柔和的推動腸道蠕動,又巧妙地調理腸道,幫助建立益生菌,能處理便秘又能止瀉,絕妙!健康的微生物群也能幫助腸道健康蠕動。
在清理腸道的同時如可以同時修補腸道,修補是包含修補腸壁破損及重新建立腸道微生物群。如要修復與清理同時進行,需要的是耐性,因為細胞修復需時,操之過急的話通常都會變成『欲速則不達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