『心晴疫逆』視頻系列引發了不少有意思的問題,這一次就近幾個月困擾一些朋友的『恐懼』探討『恐懼』於身心的影響及一些拆解方法。
走出虛擬的恐懼
驚嚇與恐懼是兩種不同的情緒,恐懼是源自虛假期望的想像過於真實,而驚嚇源自受到意外的刺激。 記得多年前我外遊時參觀英國的杜莎夫人蠟像館,當時有一間『幽靈』屋,我一直對這些幽靈都帶有太多想像空間,帶著這份恐懼,我幾乎是寸步難移,在旁的幾個年輕人發現了我的恐懼,走近我並且模仿著尖叫,他們成功了,我當下真的很驚!前者『幽靈屋』對我是恐懼,後者『年輕人』是一種驚嚇!中醫理論中的七情就包含了『驚』與『恐』,長期處於『恐懼』可以傷腎氣 (『驚』則傷心神)。尿頻或尿床是腎氣受損的其中一個徵兆。
恐懼源於我們對危險或負面後果的想像力-恐懼無非就是『將虛假的期望真實化』!(FEAR – False Expectation Appearing Real)產生恐懼的原因,往往是一些我们「自以為」無法克服、無法掌控、無法知曉的事物或環境(像我懼怕的『幽靈』屋)。如果我們都能變得無所畏懼?可以想像你的生活會發生什麼變化嗎?

走近『恐懼』

要跨越恐懼,第一步必須是意識到恐懼的存在,認知這份恐懼,它引起的身體與心靈/情緒的反應,當我們越能跟一個情緒接觸,感受她,便可以更靠近她,並探索恐懼的根源。通過認知,感受與探索可讓我們找出心中懼怕的真正緣由。作為 life coach,在帶動 coachee開展人生旅程時,讓coachee誠實面對恐懼感,才讓他/她有機會意識到當中的意義或啟發,幫助開發更多的資源去跨越自我。記得『恐懼』是源自一份未知,讓自己接觸它,就是放下恐懼的第一步。
跨越恐懼
最近看到一個小章節幫助跨越恐懼,是完全免費的,推薦給大家(英文)。當中提到三個方向:
- 斯多葛主義 (Stoicism) 或堅忍哲學 – 如果有看過韓劇『未生』,應當完全可以理解劇中男主角『張克萊』就應該是一直奉行『堅忍哲學』。實際生活上,要轉念『堅忍哲學』,首要認知到怎樣做最壞的打算,從而為這『最壞的打算』去作準備,有了準備,這個『想像中的恐懼』會變得受控,當境況可以在意識上受控,恐懼自然消失,可把精力集中於更好的準備!
- 要贏還是只是不想輸 (Play-to-win vs. Play-to-not-lose) – 如果只是不想輸,不想錯的心態,恐懼感有機會會常伴左右。我們的潛意識字典中是沒有『不』這個字,如我請你『不要想』今天手上有多少的事情帶你處理,我肯定你腦中已經在想『今天要處理的事情』了,所以如果你抱著『不想輸』的觀念,你只會與『輸』的恐懼不斷接軌。另一個例子:打網球(或其他球類)時,你可以只想著『怎樣把球回過網』,或另一想法是『怎樣把球落在底線角』,前者是『不想輸』的態度而後者是『想贏』的態度,你希望你是哪一類嗎?
- 道家的『塞翁失馬,焉知非福』思想 (“Tao” approach) – 事件一天未蓋棺,一天也難有定案,是福是禍無從稽考。既然無從稽考,無從定好壞。我覺得可以再多加一項:
- 享受流動的生命旅程 – 未知之素正正是讓人可以追求及期盼,當中的不確定性也正正是生命精彩之處。生命並不是用來解決問題的,生命是用來經歷的,所以每個人的生命都有其獨一無二的旅程,就如每段旅程最令人難忘的往往不是你到過那裡,而是你在旅途上的點滴!

面對恐懼,比逃避恐懼更有意思,而從中可發現有工具或知識可以幫助跨越恐懼,就是『成長的喜悅』!
Leave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