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雖然天氣寒冷,滋補滋補是很合時宜,但身邊有不少朋友都感概的訴說他們『唔補得』,一補就容易頭暈,頭痛,口舌生瘡,口嚨痛,皮膚都可能出問題,或有人會覺得很虛浮。更有朋友是連吃薑也會有類似情況出現,連用薑暖身都不可以,那怎麼辦?

很多人聽到『補』,就自然會聯想到蔘,像人參,花旗參,或者補腎類草本食材如鹿茸巴戟阿膠等,讓分享一下我對進補的見解。

進補好易燥的原因

大家有過煲乾湯水的經驗嗎?當煲內的水在爐頭上不斷被蒸發,水越來越少,很容易煲燶煲,這就跟你如果只進補的情況類似,身體內的養分水份由於『行』氣推動,向上向外不斷推進,火氣就向頭上升,形成『滋』,口嚨痛。有另一類朋友常打邊爐,也常口舌生瘡,也是類似的問題,打邊爐大量肉類,在窩中不斷煮,身體進食後也會把火氣往上推,容易『上火』。

你對寒熱或許已經有初步認識,又聽過陰陽寒熱平衡,但用得適宜嗎?像打邊爐配冷飲,誤以為這樣有助抵消熱氣,實情是冷飲讓食物更難消化(再用煲乾水的例子,如你在煲乾水的煲中加冷水,你立刻就會聽到冷水遇到熱煲的『沙沙』聲,冷水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變熱,冷飲同樣令胃內食物冷卻,這是溫度的冷卻,跟食物寒熱屬性不一樣哦。)。

一直很讚歎中文的當中內涵,如『滋補』當中正正就包含了『唔補得』朋友仔忘記的一環,就是『滋』。補的同時要滋養身體,有足夠的水份營養,讓身體的補益能幫助身體內部消化,整體循環帶動,輸佈營養,而不單是向上向外散。這也切合中醫傳統智慧:『秋冬養陰,春夏養陽』- 讓養分內藏,供應身體溫暖滋潤,自然精神飽滿。

現代人平時工作壓力大,又經常在外用餐,營養已經不多,負營養就不少。是的,例如精煉糖可減低身體吸收礦物質,所以我稱之為負營養,要敬而遠之!

滋養的選擇

食物中有不少都能滋養潤滑身體,如蘆筍,紅菜頭,黑莓,紅莓,提子,黑芝麻,黑豆,桑椹果,圓肉,紅棗,由甘子等等,注意莓跟提子的外皮農藥偏高,最好可選擇有機品種。油份如好的橄欖油,魚油或含豐富奧米加3的植物油也需要補充。紅棗可去核可減少其熱氣。

除了上面提到的紅棗,圓肉,另外也有不少湯水食材草本可幫助身體補益, 如枸杞子,當歸,白芍,野生蘆筍,藥蜀葵,女貞子,麥冬,鋸棕櫚。其中鋸棕櫚可補陽補陰,當歸白芍在補血的同時又引發其活性,幫助循環。

滋養+進補同時做

要身體不會發生煲乾水的情況,進補蔘類或補益時可按以下原則:

  1. 適量加入滋養的食材草本,與熱補互相平衡,如我很喜歡的印度人參(或稱南非醉茄)加印度野生蘆筍,前者溫熱,後者涼性滋養,兩者又同時滋補內分泌,抗壓,相互配合,更加有效發揮其作用。食物中如白蘿蔔燜牛腩中牛屬性熱,配上涼性白蘿蔔就可以減少牛肉的熱性,所以白蘿蔔冬天很多時都會出現,但如你是茹素的就不適合吃太多啦。這正正體驗了食物其實並沒有絕對性,只看你怎樣搭配。
  2. 平衡補益的作用於身體內,又或可以理解成收埋黎用 – 如有些朋友不能喝薑茶,建議你下次可試試在生薑煲水最後加入一些黃糖(不是砂糖哦),這樣有助把薑的熱性引入脾胃,幫助消化,減少它可能上火的問題。草本食材中也有山藥是通過健脾來補氣的,黃芪補氣又同時健脾及防止氣份過度外散,這些例子中可體驗要氣好,消化絕對不能差,因為要有充足養分輸送,消化分解的能力一定要跟得上。

所以『唔補得』的朋友可以參考以上去滋補就可以補而不燥啦!